首页
> 威海市总工会 > 媒体报道

【海报新闻】暖“新”故事 | 威海3万多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了“新”港湾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09:41 信息来源:威海市总工会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威海市充分发挥工会覆盖面广、联系群众紧密的优势,创新建会思路、探索建会模式,组织好、服务好这支“新职工”队伍,让“新职工”们回“家”享受暖心服务。为此,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组织,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暖“新”故事。

  酷暑里,满身是汗的快递小哥走进共享职工之家喝水解渴;行程后,货车司机的负面情绪在心理健康讲座中被疏导;指尖轻触间,网约车司机获得专属暖“新”保险…… 在威海,这些温暖场景已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生活中的日常,一份实实在在的“归属感”正悄然生长

  随着互联网平台企业、快递物流企业等新业态经济快速发展,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让他们工作安心、舒心,既是基层治理的“新考题”,也是工会工作的“必答题”。威海市总工会以创新思维破题、以务实举措解题,实现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平台企业工会组织有效覆盖,19家行业工会联合会成功组建,72处镇街网上会员之家暖“新”服务,让3万多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了“新”港湾。

  从“高处谋”到“实处落” 建会根基扎得深、立得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威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的高效推进,始于对底数的精准掌握与对路径的科学规划。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流动性较大,“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服务难推进”的痛点,曾是工会组织覆盖的“拦路虎”。

  针对于此,威海市总工会没有盲目施策,而是组织市、区市、镇街三级业务骨干组成蹲点工作组,分批次深入滴滴出行、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用实地走访的 “脚底板” 功夫结合行业部门的大数据分析,把平台代理商分布、从业人数、行业特点等“活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为后续工作找准了发力点。

  在此基础上,《威海市深入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以“一张图”清晰勾勒出3年建成100 家工会组织、发展2万名会员、重点群体入会率达80%的目标蓝图。

  同时,创新推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情况清单》和《优先建会清单》“两张清单”销号管理,将建会任务与优先事项细化到点、责任到人,实现挂图作战、闭环落实。

  “三先三再”思路更显温度——先服务职工后发展会员、先活动覆盖后组织覆盖、先体制外入会再单独建会的递进式工作法,彻底打破了“重形式轻认同”的误区,让职工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去年9月,乳山市总工会联合市委组织部、交通局、宣传部等多部门成立乳山市新就业形态群体党建服务联盟,并开设了“职工热线”,提升管理服务效能。这样的做法,将顶层设计的协同效应落到实处,彰显了威海工会系统从“高处谋”到“实处落”的全局视野与务实作风。

  这种从调研到规划、从统筹到落地的全链条设计,不仅破解了新就业形态建会的无序性难题,更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新格局,为后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工作筑牢了坚实根基。

  从“单点破”到“多元融” 覆盖难题解法活、成效实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流动性强、企业分散化、劳动关系模糊的特点,注定了传统“一企一会”的模式难以奏效。

  威海市总工会跳出思维定式,以“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 三位一体模式,精准破解组织覆盖“老大难”,既贴合新就业形态发展规律,更展现了工会工作与时俱进的活力。

  “重点建”为的是抓牢关键少数。威海市总工会召开座谈会面对面沟通,打消顺丰、美团等头部平台的顾虑,推动头部平台企业及其代理商全部建会,实现对各类新就业形态群体的辐射覆盖。

  这一举措精准抓住了行业治理的“牛鼻子”,充分利用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跟进建会,形成 “建一家、带一片”的扩散效应。

  而“行业建”则破解了分散困境。针对新业态企业规模小、多为代理商的现状,威海市总工会与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推动组建19家行业工会联合会,发展会员4613人,为分散劳动者搭建起跨企业的组织平台,让“单打独斗”的从业者有了“组织靠山”。

  “经开区有外卖、快递等行业工会,由街道、商圈、社区工会负责人任行业工会主席或者副主席,依托‘街道总工会—商圈工会—社区工会’组织体系,创新‘网格化+铁脚板+微信群’工作方法,深入外卖站点、快递网点等开展‘双找’活动,让大家应入尽入。”威海经区工会负责人说。目前经开区已成立新业态工会组织33家,有4505 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

  “兜底建”畅通入会“最后一公里”。威海市创新“指尖入会”模式,设立了72处镇街网上会员之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以“码上入会”,领取“暖新礼包”。

  为了最大限度吸纳劳动者,威海市总工会还选派工作人员直接进驻企业,实施建会、注册、办证“一条龙” 服务,让企业少跑路、工会多服务。

  建会模式还在不断更新。

  “去年,我们通过‘网上+线下’联动跑出建会‘加速度’,聚焦物流园区、大企业物流平台等货车司机聚集地,开展集体登记入会、流动窗口入会、职工沟通现场入会等。”威海市总工会基层部负责人说。

  据了解,2024年以来,威海市仅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两类群体就新增会员3194人。

  “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的立体化模式,彻底打通了组织覆盖的“堵点”“断点”。从头部引领到行业聚合,再到基层兜底,威海市总工会的模式创新既保证了覆盖广度,又提升了组织精度,为新就业形态建会提供了可复制的 “威海方案”。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再到模式创新,威海市总工会的实践生动诠释了 “当好娘家人”的内涵。威海的经验证明,只要找准切入点、激活发力点、把握落脚点,就能破解新就业形态建会入会难题,让工会组织成为凝聚“新”力量、服务“新”发展的坚强阵地。

  当越来越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找到“家”的温暖和归属,他们必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力量。